首页

风情艳调教主圣水

时间:2025-05-30 04:53:35 作者:两岸人士:岛内政治操弄无法撼动中华文化根基 浏览量:27718

 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 (记者 朱贺 李雪峰)“文化岂是说‘去’就‘去’的?端午节临近,两岸同胞都要吃粽子,大陆有‘甜咸党’之争,台湾有南北粽之分,虽有差别但大同而小异,这正源于我们有共同的饮食传统,共同的文化寄托。”

  28日起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上,大陆文化学者蒙曼接受中新社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。近年民进党当局不断操弄“去中国化”,试图割裂两岸文化连结,而参加本次峰会的两岸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,从语言文字到饮食习俗再到宗教信仰,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植于台湾社会,这一文化根基非政治操弄可动摇。

  蒙曼说,两岸有共同的历史和未来,如今外部挑战纷起,两岸更应携手应对。历史经验表明,最能团结人、引领人、安慰人的就是中华文化,“它是两岸独特的基因,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,并非有些人说消除就能消除的”。

  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杨渡认为,文化从来不是两岸间的阻碍,短期内,一些政客似乎可以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采取阻挠手段,但长远来看,文化力量很难为政治左右。

  他举例道,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,宝岛曾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遭遇文化断层,但无数民众在光复之日表示“重拾尊严”,感慨“终于成为堂堂正正的公民”;又如两岸在20世纪80年代开启交流前隔绝数十年,但往来之门一旦打开,民众就自发返乡寻根、祭拜祖先;再如当下民进党当局在台湾推广的所谓“本土文化”,其实都是根植于中原的河洛文化,核心仍属中华文化。

  杨渡说,中华文化流淌于两岸民众的血脉之中,具有如此丰厚的生命力,难以被短暂的政治因素所撼动。

  “文化是两岸共同的语言和养分,是两岸交流最有力的桥梁和工具。”峰会期间举行的文学论坛上,台湾诗人陈义芝如是发言。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也表示,透过写作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跨越两岸、恒久绵长。

 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,祝勇近年以故宫文物南迁为主题展开创作,越发感到两岸故宫互为补充,缺一不可。他认为,两岸故宫收藏的历代文物都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最有力见证,都在讲述中华民族共同的经历,宣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。

  从台湾端午粽子的南北之争,到台北街头汉服青年的衣袂飘飘……在台湾知名作词人方文山看来,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存续更在于其现代化传承。他说,传统文化在台湾始终存在,目前只是囿于某些因素未得到大力推广。

  作为西塘汉服文化周的发起人,方文山致力于传播汉服文化已有12年,他欣慰地看到穿汉服已成两岸文化风气。“汉服没有门槛,年轻群体穿起来不会感到突兀,这源于两岸同胞自发的文化亲近感。”他认为,以这样的形式吸引年轻人“入圈”,可以帮助其在了解汉服的文化旅程中,进一步把握文化归属感、民族认同感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点亮星火积流成河 浙江瑞安乡贤“人人慈善”的公益远行

晚会由《流水如歌》《望舒雅集》《山水乐章》三大篇章构成,在江南水乡中聆听绿水青山的回响,在锦绣诗篇里感悟文豪诗客的亘古情怀,在一次次故人重逢中讴歌团圆乡情。一曲《再游牡丹亭》将昆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,带领观众重温一段跨越时空、惊艳岁月的邂逅!“那一骑马作的卢,追一片万里疆土”,水坝、竹林,国风摇滚融合书法、戏曲剑舞的《朝天子·辛弃疾》豪放壮阔,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领略诗人的博大胸襟,同时感受到古诗词所蕴含的精神力量。湖州唱游人声乐团带来的《馄饨赋》以阿卡贝拉+湖剧演唱的方式,让传统焕发新声。

夏宝龙会见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林大辉、校长滕锦光一行

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,西南铁路客流以旅游流、探亲流、访友流、学生流为主,呈现出首尾长途多、中间短途多、人员出行集中等特点。为满足假日期间旅客出行需求,成都局将实施“一日一图”策略,紧盯成都东、重庆北、贵阳北等重点车站,成渝高铁、西成高铁、郑渝高铁等热门线路客流情况,采取“直通+管内”“动车+普速”“昼间+夜间”“本局+外局”等多种方式,加大运力投放力度。同时通过增开跨线动车组、短途动车组、普通旅客列车,以及重联动车组、加挂车辆等方式,最大限度扩大运输能力,提升旅客出行体验。

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天津开赛 4045名选手角逐109个项目

保持规律作息非常重要,大家要尽量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。有的人会说“天冷了,我想在被窝再待一会”。的确,天气冷了,起床变得有些困难。但是,生物节律的变化会影响情绪和睡眠。为了好心情,还是要努力克服困难,按时起床。

中美金融工作组有了一份重要名单

岗莎村党总支书记久美多吉说,“如今,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,村民们保留着传统的畜牧产业,还能用牲畜提供旅游服务,旅游淡季时也能外出务工。收入渠道越来越多,日子自然也越过越好了。”( 张艺开 贾丰丰)

2024辽宁省残疾人文化周启动 残奥会冠军献唱文化汇演

种业方面,截至2024年上半年,崖州湾科技城各类种业创新主体累计获得种业和涉农领域发明、实用新型专利1421件,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登记129项,技术成交额1.42亿元。一批集成“生物技术+大数据技术+人工智能技术”的智能育种设施设备投入使用。在全国率先形成实验室育种、田间育制种、辅助检验测试、知识产权保护等覆盖育种全环节技术服务的种业CRO业态,助力更多新质生产力从实验室流向种业生产一线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